盛年不重來,一日難再晨;及時當勉勵,歲月不待人。 「人生無根蒂,飄如陌上塵;分散逐風轉,此已非常身。 落地為兄弟,何必骨肉親?得歡當作樂,斗酒聚比鄰。 盛年不重來,一日難再晨;及時當勉勵,歲月不待人。」 不為五斗米折腰而罷官歸隱,成為中國歷史第一位田園詩人的陶淵明。 這是他所作<雜詩>十二首中的第一首。 詩中感於時光之易逝,勸人珍惜盛年的美好時光,因為青春只有一次,就像一天之中不會有第二個早晨,所以不要讓時光白白溜走。 但懂得珍惜光陰之外,人生努力的目標到底為何?是求得富貴功名嗎?還是擁有美滿幸福的家庭?或是什麼都不重要,只要當下活得快樂就好? 人生短促,什麼富貴功名,什麼家庭幸福,都只是鏡花水月而已。 除感慨歲月無情之外,他對人生的真實相還有著深刻的體認,故能將人生形容成無根無蒂像飄在田間小路的塵埃(種子)。既然人生無常,所以落地生緣,四海之內皆能為兄弟,彼此同歡共樂何須計較。 整首詩除了勸人珍惜光陰外,還流露出對世情看淡,對利益不執著的智慧。 罷官歸隱的陶淵明如<中國文學史演義:陶淵明棄官歸田園>一文中所敘述。 晉安帝義熙元年(公元四○五年),北府兵首領劉裕(即後來的宋武帝)經過多次征戰,俘殺擁兵篡位的桓玄後,東晉王朝大權實際上落到了他的手裡。為了慶賀勝利,他在建康(今江蘇南京)將軍府大宴幕僚。眾人籌觥交錯,開懷暢飲,喝得有幾分醉意時,劉裕讓大家談談抱負和志向。 話音剛落,只見一人滿臉通紅,踉踉蹌蹌地走上前來,大聲說道: 「今觀天下大勢,先是司馬道子專權,隨後王國保亂政,接著又是王恭起兵,桓玄奪位,相互 開幕活動殘殺,你爭我鬥,都是為了謀權逐利。當今皇上臣子,既無意整頓國政,又不想收復失地,處於這種變化時局,每日周旋於官場之中,或曲意逢迎,或互相攻訐,或爾虞我詐,或彼此傾軋, 實在毫無意思。」 說到這裡,只見兩串淚珠順著他的臉頰滴落下來。「唉」,他情不自禁地長歎一聲,張口吟詠了幾句詩:「志意多所恥,不如歸園田,靜念園林好,人間良可辭。」 眾幕僚一聽,知道他是在埋怨自己的抱負受到非難,不願再在官場周旋,而想回鄉歸隱田園。眾人都為他這樣當面頂撞劉裕捏一把汗,便趕忙打圓場說:「陶參軍多喝了幾杯,在說醉話呢!」劉裕本來也覺得十分掃興,很想發作,但一見是陶參軍,知道他性格直率,口無遮攔,並非真正跟自己過不去,就叫侍衛把他扶下去休息了。 這陶參軍名叫陶淵明,又名陶潛,。他的曾祖父陶侃,是東晉前期的重臣,曾經管轄過八個州的軍事。他的祖父陶茂和父親陶逸,也都做過太守。當初,劉裕認為他是名門大將之後,就請他做了參軍。誰知共事幾個月,便發現他是個「閒 靜少言,不慕榮利」的人,更是一個「縱情詩酒,性剛直率」的人。這種人怎能忍受得了官場上的周旋,所以兩人見面常常覺得話不投機。 第二天早晨,陶淵明一覺醒來,覺得劉裕待自己不薄,昨天晚上那樣對他有些過分了,便藉機說自己生性喜歡農村田園生活,能在地方上有個差事,每日有酒喝,就十分滿足了。劉裕本來就覺得他的性情和自己不太合拍,今見他主動提出辭官,便落得做個人情,介紹他到彭澤縣(今江西湖口縣)去當縣令。 縣令不過是個九品芝麻官, 酒店經紀但在縣城裡沒什麼官場應付,卻有公田俸養,每日可以飲酒作詩,陶淵明覺得日子倒也自在。不想上任剛八十來天,就趕上年底,上級派一個督郵(一種檢查縣令政績,宣達上級指示的官員)來到縣裡巡視。當時,陶淵明正在自己房裡吟詠詩篇,聽手下的屬吏說來了督郵,十分掃興,不得不勉強放下詩卷,準備跟屬吏去見督郵。 屬吏看他穿著便裝,衣冠不整,隨隨便便的樣子,吃驚地說:「上級官員來了,你該換上官服,衣著整齊地去拜見才好。」 陶淵明向來看不慣那些依仗權勢,擺臭架子的督郵,一聽小吏說對這種人還要穿著官服行禮拜見,便長歎一聲:「我豈能為五斗米,向鄉里小兒折腰!」 陶淵明是個多麼才高氣傲的人!他怎麼肯為掙一點薪俸,而向一個沒有真才實學的小人低頭哈腰?然而,就因為他對上級官員禮儀不周,當天就解印去職,回家鄉種田去了。 陶淵明年幼時,父親早死,家道中落,日子過得十分窮困。但他從小喜歡讀書,也很有匡時濟國的志向。「昔我少年時,無樂自欣豫,猛志逸四海,騫翮思遠翥」;「精衛銜微木,將以填滄海, 刑天舞干戚,猛志固長在」,從這些詩句來看,他確實很想報效國家,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。但是,當時中國分為南北兩半,北方處於一些遊牧民族的統治之下,東晉王朝偏安江南,苟延殘喘,根本無意復國。陶淵明看清了這一點,很是灰心,便決意在家半耕半讀,侍奉老母。誰知他不會治理生產,日子越過越窮困,娶妻生子以後,更是不堪重負,有時連吃飯都發生問題。親朋好友都勸他出去謀個一官半職,以便擺脫生活困境,他這才於二十九歲時,在本州 澎湖民宿做了個江州祭酒。但沒幹多久,因受不了公務的束縛和煩惱,就辭職不幹了。後來又有人請他出任江州主簿,他沒有去。但在家種田,農桑收入常常不能自給,只得又出來在劉裕等手下做了一陣參軍。自這回在彭澤丟了縣令的烏紗帽後,直到六十三歲去世,陶淵明再也沒有涉足官場了。 <歸去來兮辭> 歸去來兮!田園將蕪胡不歸?既自以心為形役,奚惆悵而獨悲?悟已往之不諫,知來者之可追;實迷途其未遠,覺今是而昨非。 舟搖搖以輕殤,風飄飄而吹衣。問征夫以前路,恨晨光之熹微。乃瞻衡宇,栽欣載奔。童僕歡迎,稚子候門。三徑就荒,松菊尤存。攜幼入室,有酒盈樽。引壺觴以自酌,眇庭柯以怡顏。倚南窗以寄傲,審容膝之易安。園日涉以成趣,門雖設而常關。策扶老以流憩,時翹首而遐觀。雲無心以出〔山由〕,鳥倦飛而知還。景翳翳以將入,撫孤松而盤桓。 歸去來兮,請息交以絕遊。世與我而相遺,復駕言兮焉求?悅親戚之情話,樂琴書以消憂。農人告余以春兮,將有事乎西疇。或命巾車,或〔木卓〕孤舟。既窈窕以尋壑,亦崎嶇而經丘。木欣欣以向榮,泉涓涓而始流。羨萬物之得時,感吾生之行休。 已矣乎!寓形宇內復幾時?何不委心任去留?胡為惶惶欲何之?富貴非吾願,帝鄉不可期。懷良辰以孤往,或執杖而耘耔。登東坳以舒嘯,臨清流而賦詩。聊乘化以歸盡,樂夫天命復奚疑? 從彭澤辭官回鄉的路上,陶淵明心情很興奮,邊走邊作了一首〈歸去來兮辭〉。其開篇即說: 回去吧,田園就要荒蕪了!我從來不想出仕,卻身不由己地陷入官場,實在令人惆悵而悲傷!過去雖然已不可挽救,未來卻可以彌補。我?永慶房屋~入迷途不算太遠,越來越感到今是而昨非。他還說: 富貴本非我意,仙境也不可企及,只願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裡,辛勤耕耘,長嘯賦詩,樂天知命,了此殘生。這篇辭賦,描繪了他跳出官場,迷途折返的喜悅,以及對田園生活的熱愛,充分表現了其超塵拔俗的高潔志趣。 他的名作〈歸園田居〉五首,更是將這種高潔志趣表現得淋漓盡致。看其中的第一首: 少無適俗韻,性本愛丘山; 誤落塵網中,一去三十年。 羈鳥戀舊林,池魚思故淵; 開荒南野際,守拙歸園田。 方宅十餘畝,草屋八九間; 榆樹蔭後簷,桃李羅堂前。 曖曖遠人村,依依墟里煙; 狗吠深巷中,雞鳴桑樹巔。 戶庭無塵雜,虛室有餘閒; 久在樊籠裡,復得返自然。 在這裡,詩人把官場視作「塵網」,把投身其中看成「羈鳥」、「池魚」,把歸隱田園說成是衝出「樊籠」,返回自然。在詩人心目中,淳樸、恬靜的田園是世上唯一乾淨的樂土,是污濁官場的對立物,因此他細膩描繪優美的田園風光,字裡行間流露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由衷熱愛。這裡,潔淨、幽雅的田園生活與虛偽、欺詐的官場,形成了鮮明的對比,具有感人的藝術力量。 再看〈歸園田居〉第三首: 種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 晨興理荒穢,帶月荷鋤歸。 道狹草木長,夕露沾我衣。 衣沾不足惜,但使願無違。 這首詩描繪的是:陶淵明返回家鄉後,在南山下開墾了一塊荒地種豆子,可是地裡草太多了,豆苗長得稀稀疏疏。於是他清晨就趕到地裡鋤草,直到月亮升起才扛著鋤頭回家。晚歸的路上,道路狹窄,野草叢生,露水打濕了衣服,可是他心情很愉快。他想衣裳濕了有啥關係呢?只要豆子 房屋買賣能豐收就好。在這首詩裡,作者不僅表現了不辭辛苦,堅持躬耕的勤勞態度,而且洋溢著對田園農事生活的喜 悅之情。 最能體現他當時輕鬆自在心境的,還是傳誦千古的〈飲酒〉第五首: 結廬在人境,而無車馬喧。 採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。 山氣日夕佳,飛鳥相與還。 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 陶淵明生平有兩大癖好,即愛菊嗜酒。他回鄉第二年的秋天,住宅的屋前屋後,黃菊滿園,清香四溢。一天傍晚,他在園中採了一陣菊花,抬頭仰望,南邊廬山,恰好映入眼簾。夕陽映山,碧峰翠嶺,明麗沉靜;飛鳥翱遊,盤旋山中,投林歸巢。見此動人情景,一種新的感受湧入心頭,他會心地、無聲地笑了笑,轉身回 屋,寫下了這首洋溢著悠然自得情調的著名詩篇。 可是,好景不常。陶淵明,歸隱後的第三年,家中遭了火災。一場大火把房子和家當燒毀殆盡。隨後幾年,又是接二連三的蟲災、水災、風災、兵災。天災人禍接踵而至的結果,使他陷入了「夏日長抱饑,寒夜無被眠。 造夕思雞鳴,及晨願鳥遷」(大意為:夏天長,常常沒飯吃,剛起床就盼望太陽快落山;冬天沒有被褥,睡覺懼怕夜寒,剛天黑又盼著快天明。 )的困境。歸隱返鄉可以避免為宦做官時的煩惱,卻排除不了饑寒交迫的苦難。於是,從五十四歲開始,他的詩就很少歌詠「田家樂」了,說得較多的倒是貧窮、疾病和死亡。晚年的陶淵明不僅對污濁的官場感到厭惡,而且對整個社會現實極為不滿。 然而,他渴望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心並沒有死。他在現實中尋找不到自己的理想世界,就展開幻想的翅膀,在創作中加以描繪——這便誕生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篇著名散文〈桃花源記〉。 〈桃花源記〉說 關鍵字排名的是武陵有個漁夫,在一條小河的上游,忽然看到一片絕美異常的桃花林,便把船扔下,去遊覽桃林,走到盡頭,一座山擋住了去路。他發現這座山有個小洞口,就鑽了進去。啊,裡面可真是個廣闊而美麗的世界!土地平平坦坦,房屋整整齊齊,水池清清亮亮,道路四通八達。男女老少,純樸善良,種地採桑,歡歌嬉戲,每個人都十分快樂。他們看到這個漁夫,問明他從哪裡來,就把他邀請到家裡,殺雞擺宴,熱情款待。他們還對漁夫說:自己的祖先為了躲避戰亂,秦朝時就來到這裡,已和外界隔絕好多年了,根本不知秦朝以後還有漢朝,更不用說魏晉了。漁夫在裡面住了幾天,告辭這些幸福熱情的人,便從原路回家去了。後來,他順著走過的路,再來找桃花源,卻總是迷路,怎麼也找不到。 這裡描繪的沒有君臣,沒有壓迫,沒有戰亂,沒有欺詐,到處充滿和平、幸福、平等的美好世界,是陶淵明的理想世界。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多數群眾憧憬美好生活的願望。但在當時社會現實中,卻不可能有這樣一個「桃花源」,它只不過是一個空想罷了。 元嘉四年(公元四二七年)的深秋,陶淵明在貧病交加之中,身體越來越衰弱了,他大概預感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,在九月神志尚清醒之時,給自己寫了〈擬輓歌辭〉三首和〈自祭文〉一篇。他在〈擬輓歌辭〉第一首說: 「有生必有死,早終非命促。 昨暮同為人,今旦在鬼錄。 魂氣散何之?枯形寄空木。 嬌兒索父啼,良友撫我哭。 得失不復知,是非安能覺! 千秋萬歲後,誰知榮與辱。 但恨在世時,飲酒不得足。」 第三首中說: 「荒草何茫茫,白楊亦蕭蕭。 嚴霜九月中,送我出遠郊。 四面無人居,高墳正嶕嶢。 馬為仰天鳴,風為 太平洋房屋自蕭條。 幽室一已閉,千年不復朝。 千年不復朝,賢達無奈何。 向來相送人,各自還其家。 親戚或余悲,他人亦已歌。 死去何足道,托體同山阿。」 生死問題,任何人都無法迴避;如何對待,常能顯示一個人的修養境界。〈輓歌〉是古代用於喪葬的歌,相傳主要由送靈柩者所唱。陶淵明以亡人自訴語氣,作〈擬輓歌辭〉三首,第一首寫斂,第二首寫祭,第三首寫葬,均從容道來,不喜不懼,表現了平靜坦然、灑脫達觀的至高人生境界。詩中甚至描寫自己被送葬入土的情景,而又能擺脫一般輓歌淒慘悲涼的格調,實非一般人所能做到,當然也更顯難能可貴。 他的〈自祭文〉,以最簡潔樸素的四言韻文,回顧自己的一生,結尾發出最後一聲歎息:「人生實難,死如之何!」說自己已經嘗盡了人生的艱辛,死又能怎麼樣呢!這可謂是對孔子「未知生,焉知死」名言的別樣闡釋,表明他對生死問題確實看得很清楚又很透徹。 陶淵明卒時,終年六十三歲。他去世後,親友遵照其遺願,以「輕哀薄斂」的儉樸儀式安葬了他,並詢諸友好,謚曰「靖節」。 陶淵明不僅是晉代的大詩人,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,也是少數幾個最傑出的作家之一。宋代大作家蘇軾在〈與蘇轍書〉裡曾說:「淵明作詩不多,然其詩質而實綺,臞而實腴,自曹、劉、鮑、謝、李、杜諸人,皆莫及也。」這裡,蘇軾便認為陶詩甚至高過了李白、杜甫的創作。 又如元代大文學家元好問在〈論詩〉絕句中也稱讚:「一語天然萬古新,豪華落盡真淳。」  陶淵明能取得這樣的成就,應歸功於他直率的性情,以及廣闊而純淨的精神世界。他兼有儒、道、佛三家思想之精華,而不染其弊端,是魏晉思想最好的吸收者和淨化者。他有嚴以律己 澎湖民宿的儒家風範,而不拘其虛偽的禮俗;他愛老莊虛靜無為的境界,而沒有清談怪誕的行為及服藥求仙的異想;他有佛家空觀與慈愛的精神,而不帶絲毫迷信色彩。這種思想背景,再加上他能避開現實是非的騷擾,隱遁於田園自然,所以他的生活能夠超塵拔俗,他的詩也不必迎合文壇趨向,而像孤峰清流般獨具其清新、自然的風貌。 都市新桃花源 在昔日的農業社會,尋求歸隱田園生活,開創心靈世界;這種心情,在今日的工業社會都市生活裡,「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」 這在全球正刮著的一股新風潮的文化議題-慢食、慢城、慢活。如<慢活>一書倡導一種新桃花源的主張「新都市主義」。 現代人熱愛速度,執著於用更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,不斷加快腳步,成為跟上時代的方式。因此「快速」無疑成了一個癮頭、一種崇拜。透過回溯人們被時間搞得筋疲力竭的歷史,探討如何因應那讓全人類著魔沉淪的快速文化,釐清為追求速度所付出的代價。 對現代文明與現代化進行反思,「慢活」運動於焉成型,但它並不是將每件事牛步化,而只是希望活在一個更美好而現代化的世界。。 如書中提到: 「於一九九○年代建於馬里蘭州蓋瑟斯堡(Gaithersburg)的肯特蘭斯,是偌大而雜亂的郊區大海中的一座寧靜之島。在這個佔地一四三公畝的土地上,每個細節都是為了讓人放慢腳步,為了鼓勵居民多走路、多交際、多聞聞玫瑰花香所設計的。這裡有三個湖,許多大樹、公園、遊樂場以及設有花園與涼亭的廣場。兩千戶住家混合了殖民時期、喬治王朝與南北戰爭時期的風格,其中許多住宅的前方門廊上都擺著舒適的椅子與悉心照料的盆栽。車輛小心翼翼甚至帶著歉疚地駛過狹窄街道,最後消失在後巷車庫內。這裡所能看見最快的東西可能就是當?有巢氏房屋a的運動迷,穿著直排輪鞋,像飛出地獄的蝙蝠似的滑過寧靜道路。」<慢活> 慢城主義出自義大利,「慢城主義」( 義大利文:CittaSlow ) 就由慢食主義衍生而來,已經成為一項國際性的行為,其官網形容:「這是一種思維方式:關於環保,提倡使用當地食物和貨品,並避免城鎮之間的『同質化』。 」 慢食主義針對個人,慢城主義則只接受城鎮會員——人口少於5萬人的城鎮。現在在英格蘭、威爾斯、德國、挪威、波蘭和葡萄牙都有慢城主義會員城市網。 慢城主義不僅關注飲食,它要關注城市生活的每一方面,總體來說,慢城主義把快樂置於利潤之上,把慢慢享受置於速度之上。慢城主義倡議:減少噪音與交通流量;增加綠地與徒步區;支援當地的農民,以及販售當地農產品的商店、市場與餐廳;獎勵環保科技;保護當地美學與美食傳統;培養熱情好客與敦親睦鄰的精神。經過這番改革後,「慢城主義」發起者們希望成效能超越各部分相加的總和,並且能徹底改變人們對都市生活的想法。 換句話說,「慢城主義」不僅僅是將快速城市的步調放慢而已,而是創造一個環境。一言以蔽之:慢活是平衡──該快則快,能慢則慢,儘量以音樂家所謂的 tempo Giusto ( 正確的速度 ) 生活。「也許反全球化而行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但是我們認為慢活思想是治理一個城市最好的方式。」布拉市副市長如是說。 雖然,全世界只有 30 多個城市是慢城會員城市,但以慢活方式生活的人們還是大有人在。在緊張快速的現代社會,人們或多或少已經採取了某些慢活方式來經營自己的生活了。 (另登於竹山慈惠堂道報) 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! 辦公室出租  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b70sbgjs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