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過5旬的易成春是合肥市36中的一名教師,中學時代打下的“運動底子”讓他至今活躍在籃球場上。“在鄉村學校的土場上,我們經常打到天黑透了”,這樣的時光讓他無比眷戀。
  讓易成春一度感到尷尬的是,身邊的人常常為找一塊運動場地而傷透腦筋,很多好友都羡慕他,課後能在學校的籃球場上打一陣。“這仿佛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,尤其是寒暑假,看到很多城裡孩子無處可去,宅在家裡打游戲,心裡真不是滋味。”
  這種狀況如今有了改觀。隨著合肥市中小學體育設施對外開放工作的推進,現在位於廬陽區的合肥市36中門口掛起了一塊牌子,“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──定點學校”。牌子上還清晰地標註著開放時間。附近的社區居民,可以憑藉一張出入證,在規定的時間里邁進校園,免費使用籃球場、乒乓球台等體育設施進行鍛煉。
 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,生活水平的提升,體育設施短缺的矛盾不斷凸顯,成為社會熱點問題。近年來,要求開放學校體育設施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,不論專家學者,還是人大代表、政協委員,都曾為此建言獻策。
  其實,早在1995年,國務院頒佈《全民健身計劃綱要》,提出,“各種國有體育場地設施都要向社會開放”;2009年頒佈的《全民健身條例》規定,“學校應當在課餘時間和節假日向學生開放體育設施”。不少省市的教育部門和體育管理部門也都出台過相關指導意見,要求中小學試點“開放”,但是這些自上而下的政策落實到學校層面不盡人意。
  不少媒體都曾明察暗訪過當地的開放情況,結果是,上級部門“一頭熱”,而學校大門緊閉、消極應對的現象仍有發生;有的學校起初開放,後來因故不了了之,半途而廢。
  “開放”遠非“開門”這麼簡單
  那麼,校園體育設施開放究竟難在哪裡?推進過程中,存在著哪些障礙?
 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合肥廬陽區教體局瞭解到,早在2008年,該區就成為全國第二批學校體育場館向公眾開放試點區,區里10所中小學率先進行了試點,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。
  在此基礎上,2011年,合肥將試點範圍擴大到全市,目前該市實際開放的中小學已經擴大到200多所。據合肥市教育局提供的數據,曾經在轄區做過的抽樣調查顯示,社會滿意率達到95%以上。
  據合肥市教育局基教處副處長張承沖介紹,國家體育總局、教育部調研組去年曾來合肥調研學校體育場館向公眾開放工作,並給予了肯定的評價。此後,來自鄭州、惠州、錦州等地的同行也相繼前來學習。
  在他看來,所謂“合肥經驗”,即市裡將此項工作納入民生工程,通過政府主導的形式,提供有力的經費保障和穩定的制度支撐,並通過嚴格的督查制度,確保學校的執行力度。
  “開放遠非開門這麼簡單,由此增加的投入以及必備的保障,很多市民並不知情,站在他們的角度,最好所有學校大門全部打開。”合肥一位基礎教育工作者向記者感慨道,在沒有保障的前提下,倉促開放,只會激化更多的矛盾,導致工作無法推進。
  對於中小學來說,教學是首要任務,開放校園勢必增加安全的隱患、管理的難度,辦學成本由此提高。僅憑學校一己之力,顯然無法承擔這一“重任”。
  “過去校園是封閉的,封得越緊,說明管理越完善。”合肥36中校長孟祥明坦言,作為學校,起初最擔心的肯定是校園安全問題,“所以,開放只能是有針對性的,不是任何人想來就來,否則學校無從管理。”
  為此,合肥市教育局要求各校嚴格實施出入證管理制度。居民在社居委進行備案登記,經過審核,取得出入證,方能入校,而外校學生需持學生證。此外,學校與社區、居民簽訂“體育設施共享協議”,明確三方的權利與責任。
  “萬一有人鍛煉過程中出了事怎麼辦,誰來承擔責任。”據孟祥明介紹,這是校方的又一重顧慮。記者瞭解到,一旦校內發生事故,因賠償發生糾紛,導致“開放”中斷的現象時有發生。
  為此,合肥市統一組織招標,確定實施對外開放責任保險的承保機構,市教育局按照學校數全額支付費用。不僅校外人員,校內師生在鍛煉時,遭遇意外傷害事故時,均可以獲得賠償。每所學校每次事故最高賠償限額為人民幣550萬元,每人每次事故賠償限額50萬元。
  為了不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,合肥市教育局規定,每天開放時間不少於兩個小時,寒暑假期間全天開放,由此也增加了學校人力成本的投入。
  張承沖粗略地算了一筆賬,按照要求,一年中開放天數大約有180天,每天3名工作人員值班(校領導、保衛人員、體育指導老師——記者註),共計540個班次。一年下來,校內工作人員的加班工資,加上保潔人員的勞務費用,就需要一大筆開支。如果費用由學校來承擔,勢必會影響校方的積極性。
  不能一開了之,必須穩定推進
  由此,合肥市在試點之初,就明確了由財政出資,設立專項費用的長效機制。
  目前,市級財政補貼每所學校每年8萬元,縣區財政配套不少於2萬元。這筆經費主要用於,學校值班、技術指導、保衛人員、場地器械維護維修、衛生保潔和水電費用補貼等。由此看來,每年財政要拿出2000多萬元,才能確保此項工作順利推進。
  被確定為體育設施開放試點的學校,開放情況究竟如何?專項資金使用情況如何?合肥市出台了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工作“評估辦法”以及“評估標準”,對開放學校定期進行督查和考核。未設相應配套經費和場地開放評估不合格的開放學校,將減少市級撥付配套經費,同時獎勵工作“優秀”的學校。
  此外,社居委定期組織問卷調查,瞭解居民的反饋意見,對學校的開放情況進行社會監督。
  “經費有了固定保障,隨之也帶來了管理上的壓力,學校再也沒有理由不把政策落實好。”在孟祥明看來,上級部門的嚴格督查,促使全校上下對此項工作高度重視起來。
  “過去只能順著馬路溜,一路下來,汽車尾氣喝飽了,車來車往的也不安全。”社區居民陳大爺走在合肥市36中校園裡的塑膠跑道上告訴記者,“現在對比過去,真是一個天,一個地。”他感慨道,“當然,也要感謝這些守著操場值班的老師們”。
  在國企工作的李志軍對此也是深有感觸。大學畢業沒幾年的他,每逢周末,都會約上同事一道踢球。“但是,能不能踢得起來,要看能不能訂上場地。”即便幸運地預訂成功,他和同事還要籌齊300元,包個小場。現在,僅憑單位的一份介紹信,李志軍便可以與單位周邊的學校取得聯繫,提前預約好場地,免費在學校操場上酣戰一番。
  “從53所到100所,再到204所,我們一直是在摸著石頭過河,不斷總結和調整。”據張承沖介紹,目前合肥市計划進一步擴大開放範圍,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,因為牽涉到數目不小的財政支出,只能逐步推進。“從摸底情況看,有些學校附近小區很少,所以一刀切要求全部開放,不太現實,只能將重點放在城區中小學以及鄉鎮中心校上。”
  “當前,我們最想呼籲的是,市民應當提高自身素質,愛惜公共體育設施。”在他看來,有些居民亂丟煙頭損壞塑膠跑道、非要帶著寵物入場的現象,讓人大跌眼鏡。“說到底,開放的效果如何,不單單是幾個管理部門的事,離不開全社會的支持。”  (原標題:合肥將開放學校體育場館納入民生工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b70sbgjs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